电 话:0539-2800789
手 机:15853990555[微信]
Email: 85579827@qq.com
地 址: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曲坊村
北美海棠带大家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海棠文化
我国贵为世界仅有的现存世界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悠久,底蕴深厚,尤其是花文化,那北美海棠就带大家研究一下素有“国艳”之称的海棠。
现代园林里,海棠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由于栽培历史悠久,易于管理,对环境和土壤又有较强的耐受性,往往被广泛应用。海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及经济价值,我们在探讨这些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发掘海棠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花文化内涵深博,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花卉不同的文化品格。三千多年来,花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一代代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我们比喻“梅、兰、莲、菊”为“君子之花”,而海棠又何尝不是?娇憨而不媚俗,不似桃花般娇艳,不似梨花般清秀,也不似梅花之孤傲。在他身上,有一种轻盈的生命之气,他让人感觉到“生命之美”。他的花朵较小,繁花累累,重葩叠萼,一树千花。
据考证,第一次出现“海棠”记录的是“吃的”。大约 2500 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载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木桃为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这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海棠的最早书面记载。此为萌芽,之后陆续出现了关于海棠的典籍与作品。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棠的发展时期,实现了由野生到栽培、由食用到观赏的转变,海棠开始广泛栽培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中。
隋唐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也是海棠文化的全盛期。海棠栽培广泛,品种数目增多,出现了作为商品的海棠花,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海棠花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是蓬勃发展,海棠花文化逐步走向繁盛。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大兴土木,也为海棠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栽培日益广泛,因而出现海棠专著《海棠记》、《海棠谱》。诞生了流传至今的古代花卉百科全书《全芳备祖》,其卷七为海棠,辑录了海棠的产地、品种、典故、诗词等,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个阶段,从皇室、上流阶层到普通市民欣赏海棠、热爱海棠、歌咏海棠蔚然成风,由此产生了大量关于海棠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海棠花文化与文学作品
古典诗词中的海棠文化
中国诗人,历来喜欢歌咏。自然万物,自古以来是文人灵感的来源,千姿百态的花卉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题材。人们对于海棠花的歌咏始于唐,盛于宋,他们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盼都融入到诗词中去。宋代的大诗人几乎都有咏海棠诗词,海棠也因此被赋予了自然独特的审美意蕴。将这些诗词归类总结,不外乎这几个类型。
单纯的欣赏和歌咏之情
这一类算是比较单纯描写海棠的。“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娇艳的海棠花,花朵儿就像美人醉酒后红红的脸蛋,那时,花、叶映衬的模样,犹如美人卷起翠袖露出红润的肌肤。再如“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运用了“金屋藏娇”的典故,海棠盛开后即如著雨的胭脂点点消融,半开之时最为娇媚,谁家能有黄金屋,将东风深深锁住,将这位“阿娇”藏在里边,使她永远开不败呢?突出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以花喻人,以诗言志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歌颂了海棠高洁的品质,他作为美好理想的象征,成为苏轼遭遇贬谪的精神寄托,以花自喻,赞扬了海棠于恶劣环境之中仍嫣然篱边,保持风姿与气度。苏子的另外一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前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暗示夜已深,人无寐,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诗人,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全文不提“伤”,读来却让人心疼,久久不能回味。这就是一种境界吧,花即是人,人也是花,早就不可分离。
苏子并不是个案,千百年来,郁郁不得志者数不胜数,正是由于这些文人多舛的命运,造就了如此丰富的“文学世界”。再如陆游的“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陆游《海棠》)借花之名来为自己打抱不平,发泄自己的积愤,诗词角度奇特,让人记忆犹新,又不得不佩服。
借由海棠,寄托诗人伤春情感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燕语,消息知郎近远。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元好问《清平乐》。细雨、海棠花开、燕子语,这些意向衬托孤独冷清的心理氛围,词人借由海棠表达了凄婉的伤春思远的闺情。
当然还有著名词人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本诗是思念丈夫赵明诚之作,暮春、初醒、酒意、雨疏风骤,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不忍面对又担忧不止的矛盾心情,这些意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这里的海棠少了一分高贵的品性,多了一分幽怨的哀愁感。
红楼梦醒,海棠春睡
《红楼梦》全书描述植物237种,在同时期小说中罕见,然而,一部《红楼梦》写花虽多,要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花,当推海棠花,吟花词赋游贯全书之间。《红楼梦》中渗透着海棠文化,海棠不仅是红楼儿女欣赏的对象,还与大观园女儿的命运息息相关,红楼梦中人即是花,花即是人,喜则以花为戏,悲则以花志痛,作者将人运之兴衰与花势之荣萎融合一体,意蕴深刻,高尚脱俗,。从第五回中秦可卿屋内所悬《海棠春睡图》开始出现海棠花,到第九十五回,黛玉不知怡红院中的海棠冬日开花,“主好事呢”,还是有“不吉之事”。全书120回共有20回写到海棠。
海棠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众人来到缀锦阁听曲,每人榻前各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 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
第四十一回,贾母携众人至栊翠庵游玩,“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海棠花式是我国传统装饰纹饰的一种,是由海棠花的形状演变而成的艺术图案,颇受人们喜爱。
第五十八回写到“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海棠红这种色彩不仅用在服装上,而且在陶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红楼梦中关于海棠的取名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成立诗社,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之后,大家开始酣畅淋漓地做诗,吟完海棠诗又赛菊花诗。红楼梦中“海棠社”是大观园儿女们非常重要的“集结”的地方,用海棠来作名,可见海棠的地位。
说绛珠草(林妹妹)即海棠,这个角度特别新颖。见海棠花色为群芳之冠。正因为如此,文人墨客遂以绛绡(宋真宗)、绛蕤(晏殊)、绛缬(石曼卿)、绛节(宋祁)、绛唇(明·严易),种种以形容之,而都不离一个“绛”字。这正是海棠花色的主流特征,另外,花苞形如珍珠,是海棠花的另一特点,与“绛珠’中的“珠”不谋而合。说了绛珠草再来说说神瑛侍者,宝玉曾为自己的住处的匾额题字曰“绛云轩”,正好海棠色红,远望如红云,又是一个不谋而合,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巧思。
海棠花与人物命运的联系
“海棠春睡”之典故。据北宋乐史《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见杨贵妃娇憨的醉态,为之倾倒,将其喻为海棠。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花指代杨贵妃。“海棠春睡”意象多次出现在《红楼梦》中。小说第五回,宝玉随贾母至宁国府赏梅,来到秦可卿房中歇息,看到了壁上挂着的一幅唐伯虎所画的《海棠春睡图》。第十一回,贾敬寿辰,东府设宴款待众人, 宝玉随凤姐去探望卧病在床的可卿,《海棠春睡图》再次映入他的眼帘,这些出现不是巧合,而是埋下了大观园儿女悲剧命运的伏笔。可见海棠之贯穿始末的重要性。
海棠花第一次现身大观园时,宝、黛的爱情正处于萌芽阶段,白海棠也预示宝、黛的爱情,珍贵而美好。他们为彼此的才华所吸引,情感互通,爱情境界也随之升华。随着海棠的无端枯萎,一幕幕悲剧开始上演,宝、黛的爱情也受到巨大的冲击,白海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作为一根暗线埋藏起来,然而确确实实主导了事情的发展。
第七十七回,宝玉与袭人怀着愤懑的心情缅怀这个多事之秋, 在议论晴雯之死时谈到院里的海棠花:“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 我就知道有异事, 果然应在他身上。’”宝玉认为,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就是晴雯之死的预兆。怡红院里是一棵西府海棠,宝玉始终关注着海棠的荣枯,认为他是有灵性的,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
海棠花文化与艺术
绘画与海棠
海棠的观赏价值很高,因此历朝历代以海棠为题材而作的名画枚不胜举。从鼎盛时期的唐代开始,已有画家画海棠,海棠绘画几乎与“海棠”这一名称同时出现。从前期的写生到后期的写意,我国的海棠绘画经历了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从追求“像”,到追求“巧思、新意与诗情”。
我国封建社会的代有著名的《海棠蛱蝶图》、林椿的《海棠图》、梁广有《夹竹来禽图》、《海棠花图》等,现代有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等等,这些作品都为后世研究绘画艺术以及了解海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棠蛱蝶图》《海棠图》
盆景与海棠
彭春生认为,距今 7000 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已出现草本盆景(彭春生,1994),东汉时期是盆景的起源时期。盛世唐代,盆景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己基本具备了桩景、山水盆景、附石盆景、水旱盆景等形式,开始走向成熟。元代,提倡盆景制作小型化,当时称为“些子景”,盆景的小型化对盆景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家家户户可以做盆景了 ,可谓有了质的飞越。明清时代是重要转折时期,盆景在系统理论和制作技艺方面的著作纷纷问世,盆景艺术日臻成熟。明代高濂于刊印《遵生八笺》,记载到了海棠。选取树形古怪的贴梗海棠上盆作盆景,并且已开发海棠作观果盆景的观赏价值。
陶瓷与海棠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改进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唐代越窑已烧制海棠式碗,海棠其实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贵”;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报寿满堂”;与五各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所以中国人非常喜欢在瓷器上做成海棠的样子。当然,也经过很多阶段,总体来说,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升华。可大致分为两类:海棠纹样与海棠式样。海棠纹样,是指工艺品中描绘、雕刻有海棠花的具体形状;海棠式样,是指左右对称的四瓣花样式,海棠式样、海棠纹样都是对海棠花形象的抽象概括。有三彩印花海棠式盘 、越窑青瓷海棠式碗等代表作品。
戏曲中的海棠花文化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页是留青史册,第三本第二折中张生云:“ 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写活了张生急于晚上见到莺莺,恨时间过得太慢的心情,用“ 海棠花下约”代指与佳人约会。
元明清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时期,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繁盛阶段。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一幕说道:”谁承望马嵬坡尘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直接用海棠花指代杨贵妃,表达了唐玄宗在深宫中独自怀念死去的杨贵妃时的乐极哀来、荒寂凄凉的心境。
海棠花文化应走向何方
海棠的美学价值很高,但更重的是其文化价值。折让我们陷入沉思:我们的海棠文化究竟要走向何方?关注好、挖掘好海棠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发扬好、把握好海棠的传统文化精髓,打好“文化牌”,再结合当前局势,进行合理利用,而不是被欧洲人赶超。
海棠花结合旅游观赏,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举办海棠花会,这会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国各地举办海棠花会的有南京市莫愁湖的海棠花会、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棠花溪”的海棠花会。这些海棠文化艺术节的举办, 不但深层次地发掘了海棠文化的底蕴,搭建了一个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及文化精英,也间接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广大市民及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较强的文化韵味,集中展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场所。
北美海棠,绚丽海棠,冬红海棠,垂丝海棠http://www.xdbmhtm.com/